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 媒体聚焦] 防灾减损,农机打头阵显身手
2025-11-14
  今年秋收关键时期,河南、山东、河北等粮食主产区遭遇连阴雨天气,给粮食收获、晾晒和入库带来不小挑战。
  农机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的应急利器。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救灾机具调度对接力度,支持应急农机购置、改装和高效作业,及时做好农机需求信息发布、顺畅通行、作业用油等保障服务,全力为秋收保驾护航。在各方努力下,秋收抢收抢烘进度不断加快,有效减少了粮食收获环节的损失,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助力抢收减损
  “今年秋收遇连阴雨,地里泥泞不堪,轮式收割机一进地就陷入泥里,换成履带收割机后,大雨不收、小雨不停。”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镇南陵村种粮大户邱守先说,当地干部主动上门对接,帮忙联系适配的履带式农机。现在1700多亩玉米收完了,邱守先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收得快,还要烘得及时。邱守先家有一台日烘干能力达200吨的烘干机,玉米一收下来就直接送进烘干塔。除了自家用,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抢收烘干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应对阴雨天气。
  商水县是河南省玉米单产提升行动整建制试点县,每年玉米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小六介绍,为应对阴雨天气,减少秋粮收获环节损失,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他们大力推广机收减损技术,提高农机手操作水平;科学调度农业机械,组织应急服务队投入抢收抢烘。商水县7个平急两用农机服务中心、县乡25个常态化应急服务队、115台谷物烘干机全线启动,成为秋粮颗粒归仓的坚实后盾。
  在河南、山东、河北等主产区,传统农机收获以轮式收获机为主,连续阴雨天导致农田泥泞不堪,轮式收获机一进地就容易出现打滑、陷车等,寸步难行,而人工收割效率极低,地面晾晒更是无法开展,粮食霉变风险增加。对此,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跨省份调剂调运履带式收割机、烘干机,集中力量尽快抢收抢烘,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为积极应对连阴雨影响,中央财政紧急下发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河南、山东、山西等省份也同步下发救灾资金,全力支持农机抢收、潮粮烘干与农田排涝。
  面对轮式收获机“下地难、作业难”的现实困难,广大农户积极开动脑筋,用接地气的土办法对农机进行改造,有的小轮改大轮,有的大轮改双轮,有的双驱改四驱,有的加装三角履带,有效增加了机身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解决了收获机打滑陷车问题。
  对于少数地块出现的倒伏问题,经验丰富的农机手也见招拆招。根据植株高度、密度及倒伏情况,他们科学调整机具,或降低割台,或减小幅宽,提高机收作业质量,最大程度降低了倒伏带来的损失。
  在这场秋收保卫战中,农机合作社、烘干中心等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主力军。他们与跨区作业农机手协同作战,抢抓降雨间隙和放晴窗口,昼夜运转,加快秋粮收获进度。“我们公司投入120台(套)农机,并整合周边农机手开展秋收秋播烘干等,作业面积5000多亩。现在,一些低洼田块积水基本排完,庄稼收获也基本完成,秋播进度正常。”山东滨供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冉说。
  增加应急供给
  在今年秋粮抢收抢烘中,履带收获机、烘干机出现一机难求的火热局面。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调查显示,从全国总量上看,收割机和烘干设备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受天气影响,部分地区阶段性、结构性供应紧张。为此,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调动农机制造企业加快生产供应应急农机,并通过绿色通道运往灾区,提供专业化服务保障。
  为全力保障应急救灾与秋收机具供应,山东省充分发挥农机制造大省的产业优势,组织重点企业开足马力、提效增产。在潍柴雷沃智慧农业履带机工厂,生产线正全速运转。该公司履带机业务总监柳汝伟介绍,近期履带式收获机订单激增,企业在国庆中秋期间已将产能提升30%以上。此外,四行玉米机、五行玉米机、大马力拖拉机、播种机和烘干机等设备订单也实现大幅增长,以大马力四驱拖拉机为例,近期产能提升幅度已超50%。
  江苏沃得公司市场部部长丁存胜表示,公司已启动秋收应急预案,将原有“两班倒”生产模式调整为“三班倒”,全力挖掘产能潜力,并集中所有资源优先保障履带式玉米收获机生产。
  中联重科农业机械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烘干工程研究所所长方增强介绍,为应对激增的粮食烘干需求,企业在国庆中秋期间紧急启动保供响应机制,生产人员增加1倍,推动烘干机日产能由原先的15台提升至30台,全力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其烘干机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基本实现“零库存”的高效周转模式。
  农机制造企业在加班加点抓生产的同时,还为农户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保障,确保农户“会用、敢用、用好”。据了解,潍柴雷沃公司派出千名工程师、340辆服务车和近40部大型流动配件车,为用户提供点对点服务。在秋粮主产区划分57个服务网格,将服务半径缩短至50公里以内,确保配件快速到位,全面支撑一线抢收。江苏沃得公司抽调全国各地的服务工程师与技术骨干组成“流动服务队”,在田间为机手提供操作与保养培训。
  突破软硬件瓶颈
  极端天气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最大变量之一。当前农业机械在应对极端天气过程中,面临“用不上”“不好用”“用不起”“不智能”等现实困境,如部分机械难以适应恶劣作业环境,专业化、智能化应急装备短缺、分布不均,高性能智能农机和特种应急农机价格高昂等。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范建华认为,必须采取“技术研发、机制创新、体系建设”三位一体的综合策略,加快构建更具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必须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研发‘能用、好用、智能’的应急农机装备。”范建华建议,可重点研发基于履带式、半履带式底盘的通用动力平台,可快速挂接不同作业机具,实现一机多用;开发系列化的专用应急农机装备库,提升智能化水平,为农机普遍加装北斗导航、视觉识别、土壤传感器等,增强农机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实现夜间、低能见度下的不间断作业;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级的农机应急指挥调度云平台,整合所有联网农机,实现“一键调度”、智能派工,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面对农机“用不起”“调不动”等服务体系短板,亟需创新组织与服务模式,构建“调得动、用得起、服务好”的体系。范建华提出,可建立农机“平急两用”机制,平时正常作业,灾时接受统一征调,并获取合理报酬,激励农机手积极参与;发展农机保险和租赁共享,通过保险机制分散农机使用风险,借助农机租赁和共享平台,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强化社会化服务,培育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打造集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灾后恢复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使其成为区域防灾减灾救灾的骨干力量,切实化解农户“用不起”难题。
  专家表示,针对基础设施与数据支撑方面存在的“不智能”与“不联通”等问题,必须夯实硬基础与软实力,全面发挥农机应急效能。在基础设施方面,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提升机耕道、田间排水沟渠、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和仓储设施,将其纳入应急保障体系;在数据层面,应打通数据孤岛,构建统一的“数字底座”,利用大数据和AI模型进行预测,为农机资源“预置式”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御。

作者/出处: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 赖奇春 阅读次数 [38]

上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现场会 部署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点工作 
 韩俊在甘肃调研时强调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农机合作社助力秋收跑出“加速度” 
 [ 媒体聚焦] 防灾减损,农机打头阵显身手 
 全国秋粮收购超1亿吨 进展总体顺利 
 吉林省持续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2025年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在广西举办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召开“三农”政策通气会强调 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政策要求 坚决守牢农村土地管理底线红线 
 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新局面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50775]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5105]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5005]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4952]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4780]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3582]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3214]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3044]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2902]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2398]